课堂实录中国好作文课堂教学实录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怎么算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401/4601394.html

《中国好作文》

课堂教学实录(三)

《合欢树》

(一)

执教名师:王开东

老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篇散文,最好的散文是什么样子呢?史铁生的《合欢树》就是一例。同学们看一下,左边就是合欢树的样子,右边是史铁生十岁那年,写文章得了第一名的时候,跟他妈妈拍的一张合影。

写《合欢树》的史铁生,不亚于今天上午张主席所举的那几个世界性的作家,史铁生是中国作家的骄傲。让生命铸铁一样站立,这是史铁生名字的来历。他是一个残疾人,但他曾经有一个最大的梦想,他说“美国百米飞人卡尔·刘易斯,他的脚就是我的梦”。后来卡尔·刘易斯来到北京,就去拜会史铁生,并且送给他一双百米飞人的运动鞋。在轮椅旁卡尔·刘易斯对史铁生说:“虽然你坐在轮椅上,但你是我的偶像,你比我跑得还要快。”这是卡尔·刘易斯对史铁生的评价。那么史铁生怎么评价自己呢?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写点东西”。他只是一个初中的毕业生,但业余时间却写出了很多伟大作品,比如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更精彩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

史铁生所有的创作不是用心血,而是用生命。我希望今天同学们和我全部带着一种虔诚,深入到史铁生这篇文章里面去。最后还有一个评价,中国残联的张海迪评价他,她说:“史铁生和文学互相拯救。”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泪水都下来了。文学拯救了史铁生,但史铁生也拯救了文学,他和文学互相拯救。史铁生无愧于这个评价,他的确是一个巨人。在《游戏·平等·墓地》中,史铁生这样写道:“他说一个人死了之后啊,不要埋了之后还在上面立块墓碑。一个人死了之后就要把他埋掉,埋掉之后再在上面种一棵树。”然后史铁生这样写道:“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枚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比如说我,那铜牌上就写:史铁生之树,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

把合欢树种在自己的坟上面,也就是说至死都要和“合欢树”在一起。那么,史铁生何以如此钟情于合欢树,我希望我们今天这节课能够找到答案。

同学们,平常你们是怎么读散文的?

学生:跟着感觉走,形散神不散,找到“神”。

老师:怎么找到散文的“神”呢?

学生:没想过。

老师:散文本来就很难读懂,史铁生的散文更加难懂,有什么办法呢?我也在不断寻找办法,后来有一天我看到了一段话,“世界不是由物组成的,而是由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组成的。”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这是一句伟大的名言,看了以后,我灵台透亮,豁然开朗,我有一个全新的观点。什么观点?就是说我们以后在学习散文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抓关系,词与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先看,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对象?这些对象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要通过这个关系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图?这样,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找到解答散文的钥匙。同学们告诉我,《合欢树》这篇文章围绕着合欢树写了哪些对象?同学们拿起话筒,哪些同学来试一试,尤其是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一定要勇于回答问题,在这样的场合下,你站起来你就战胜了自己。哪个同学?哪几个人物?哪几个对象?嗯,好,话筒传一下。

学生:史铁生写了他的母亲,还有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还有他以前他院子里的一些老人长辈。

老师:嗯,不错,别忘了还有他自己。

学生:对,还有他自己。

老师:好,概括非常全面,在这篇文章里面,史铁生重点围绕着合欢树写了他的母亲和自己,还有院子里的一些老人,还有孩子,你看我们首先把对象抓住了。根据你们老师发过来的图片,你们提问的图片,我梳理出了几个问题,通过这几个问题,我们试图来解决同学们提出所有的问题。第一个母亲和合欢树,我们来探究一下母亲和合欢树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母亲第一次跟合欢树发生交集的时候,同学们看一看是在第八段吧,哪一位同学把第八段读一下?啊,好,话筒拿过来。

学生:第八段。

老师:第八段,嗯。

学生: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老师:好,谢谢,读得非常棒,很有感情。同学们来看一下,母亲为什么如此在意合欢树,记得抓住中间的关键词。尽管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散文的好办法,但具体解读中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咬文嚼字。母亲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就是一棵合欢树,但后面,我们刚刚讲好文章是“转“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转折的地方,“但母亲当时心思全在别处”,我们就抓住这句话,有同学问,“母亲当时心思全在别处”是怎么理解的?好,同学们起来说啊。

学生:在给作者治病上。

老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在第二自然段。

老师:给我们读出来,谢谢。

学生:“母亲的全腹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老师:嗯,很好。她给我们找到了第二段,“母亲的全腹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你看一看,这就是关系啊,“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你有没有抓住“别处”,“别处”是什么地方?“别处”是给我治病。还要抓住“全在别处”。第二段讲得很清楚,母亲“全腹的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这一小部分就算读懂了,但是老师马上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但母亲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地方有一个词呢,是“当时”,那么,潜台词就是母亲过去的心思是不在这里的,那么,母亲过去的心思是在哪里?同学们看第一段,我请一个女生读第一段。就你,你看,你的同桌讲了这么多,那么好。你也展示一下,好,第一段。

学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里来,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

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老师:很好,你看,勇敢一点,读得非常非常棒!同学们告诉我,过去母亲的心思在哪里?哪个同学?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我啊,母亲那个时候的心思在哪里?嗯,好,话筒拿一下。

学生:母亲那时的心思,是在她自己的身上,从文中第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可以看出来。

老师:好,这个逻辑非常清楚,她的观点是,“母亲那时候的心思是在自己身上”,她还找到了证据,“母亲正在给自己做条蓝地白花的裙子”,非常非常好。我再问一下同学们啊,在文章的第一段中间,还写出了母亲哪些特点。

学生:还写出了母亲争强好胜的性格。

老师:嗯,争强好胜的性格,你发现到了。好,同学们写下来啊,母亲那时候还非常争强好胜,母亲的争强好胜表现在哪里?和刚才同学一样,要有理有据。

学生:就是说,老师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是她写的,然后她就,就比较生气,然后就说当时她还不到十岁呢,然后就觉得她很生气,觉得老师说的不对,看着她比较争强好胜,然后对老师不服气。

老师:嗯,我听明白了,其实你想讲的就是说:“儿子虽然很小,儿子得了第一她高兴不高兴啊?她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在高兴的时候,她不忘表扬一下自己,跟儿子比比,我那时候还不到十岁,对吧?争强好胜看出来了,除了争强好胜,母亲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她还比较率真。

老师:率真?

学生:从“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和把她气得够呛。”可以看出来。

老师:嗯,把她气得够呛,能够看出来她率真吗?

学生:嗯。

老师:气得够呛也不隐藏,对吧?

学生:嗯。

老师:还有呢?

学生:爱美,“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老师:她爱美,而且她本身怎么样?

学生:热爱生活。

老师:“热爱生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因为她不仅就是对于儿子的顽皮不是特别在意,反而专心给自己做裙子。表现出她热爱生活、率真、爱美。

老师:“热爱生活、率真、爱美,”这是你看出来的。好,坐下,谢谢。同学们你们发现“特点“这个词语有什么样的”特点“啊?”特点“经常是什么词性啊?经常是什么词,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学生:形容词。

老师:噢,太好了。抓住第一段中的形容词就能找到母亲的好多特点。哪位同学来试试看。好,后面那个男生。好,等一会啊,你看,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啊,嗯,话筒呢?那个话筒传给他。

学生:我觉得母亲还比较聪明和好看。

老师:母亲聪明、好看,聪明就是后面“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母亲聪明、好看,。除了聪明、好看之外,母亲那个时候还怎么样?话筒传一下啊,每一个同学今天都要起来讲啊。

学生:第一段的第一行,“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母亲那时候非常的年轻貌美。

老师:年轻貌美,好,非常棒。我们总结一下,母亲那个时候是年轻的;母亲急着跟我说她自己,母亲是好强的;还有呢,我承认她聪明,母亲是好看的;母亲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同学们又告诉我,母亲是爱美的。而且这地方最重要的同学们抓住两个词,母亲急着跟我说她自己,母亲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裤子。但是到了第二部分,同学们集体把第二部分读一下,一、二!

学生:“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哪!”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老师:好,刚刚说了啊,母亲那个时候年轻、好强、聪明、好看还爱美,到我两条腿残废之后,母亲全腹的心思都放在我腿上了。除了全副心思放在我腿上之外,我还发现母亲发生了哪些变化?嗯,好!好的,话筒。

学生:第二段第三行“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说明母亲为了给我治病她到处奔忙,她已经开始苍老了,由年轻到苍老是第一个变化。然后到后面“她每一回治病,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然后母亲因为治病,差点把她的儿子烫伤,母亲惊惶了几个月,说明母亲对她儿子一开始是抱有希望的,但是最后治不好,感觉就绝望了。

老师:治不好就感觉绝望了,母亲的意志好像不够坚定啊?她刚刚给我们讲了是母亲年轻的这个方面,母亲那时候已不年轻,原因呢?不年轻呢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自然方面的,其实就是自然的衰老;第二个是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这是从母亲年轻的角度上来讲的,母亲的聪明呢?母亲的好强呢?还有哪个同学,嗯,好,把话筒传递一下。

学生:我觉得她的好强有所收敛了,因为史铁生说,别浪费时间了,根本没用,然后他母亲就说,必须让他试一试,也没有跟他过多的争执。

老师:不跟儿子过多争执了。而过去是要和儿子争谁更聪明的。有点难度啊,同学们想一想,母亲的好强,其实你刚才用了一个词,让我精神一振啊,你说母亲的好强有所改变。我们套用乐嘉的一句话,母亲她好强有所改变,什么地方改变了?什么地方没改变?

学生:是为了自己的争强好胜。

老师:为了自己争强好胜。现在母亲你觉得她还好强吗?

学生:依然有点好强。

老师:依然有点好强,好强什么?

学生:就是让儿子专心治病。

老师:让儿子专心治病,好。非常棒。母亲由过去的好强为自己好强,到现在为儿子的病在战斗,永远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我一个人在灯光下看这篇文章,我看史铁生的母亲给史铁生治病的时候,一会儿燃起希望,一会儿又失望,一会儿又绝望,为了给儿子治腿,希望、失望、绝望……要知道她找了无数个偏方啊,我在想每找到一个偏方的时候,他母亲怎么样?燃起了希望,给儿子弄来吃,然后呢,熏,然后又充满了希望,没有什么效果,开始有点失望,最后没有效果,绝望了;又听到一个偏方,又燃起希望,然后又失望,又绝望,但是最终怎么样?还是没有放弃,这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好强,为了儿子永不放弃,这样一种精神。

-下期精彩继续-

本文收入《智慧教法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9

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na.com/hhzp/10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