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物丨唐卡中的法器

供物

法器中有一类是用于供养神、佛等的奉献物。佛陀在世时,人们即以衣服、卧具、饮食、医药四事行供养,以此表达对佛陀之诚心及敬意。供物的种类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香华、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伎乐等项。在藏传佛教中,主要以净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六物为供物。但是,这些供物也依照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三部的本尊不同,或依息灾、增益、降伏三法,以及所期望之意愿,而有上中下三品的差异。

佛教仪式的一般供物

藏密之供养,是出自内心清净的供养,供佛之物也依经轨之不同而有异。一般来说,佛坛上都供有代表佛、法、僧“三宝”的佛像、经书和佛塔,再以八供来行供养:净水、饮水、香华、烧香、灯明、涂香、水果、乐器。其中净水象征身与语的清净,鲜花象征美好,香华象征无所不入的佛法,酥油供灯燃着的灯明象征着人的觉悟,滴入的香水象征着虔诚,水果表示谢意……其中的一些模造品,以麦粉或米粉捏成。

三宝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圣坛上必须的中央供物,也是佛教教法、证法的核心,代表着一切佛以及所有得道者净化后的行为(身)、言语(语)和思想(意)。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教义中的“三学”、“三箧”和“三皈依”。

三宝的“宝”是譬喻,用来彰显佛、法、僧的胜德。作为佛陀身相的表现形式,佛像或圆满大师像放在圣坛中央,代表着佛陀的圆满之身,是为佛宝。经书代表着佛陀的经论和教义,是获得圆满之语或佛法的具象之物,为法宝,一般放在圣坛的最高处。佛塔放在佛像下面,代表僧众或僧团的顿悟之心,为僧宝。在举行皈依仪式时,要用这些三皈依物品迅速地碰触弟子的头,使其获得三宝的加持,这也是成为佛教徒的第一课。在初级密宗院里,信徒也要皈依大师、本尊神和空行母这“三根本”。另外,三颗一组的宝石也代表“三宝”。

菩提树下成佛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描绘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修、悟道、弘法、圆寂的过程,还包括了三宝的由来。佛、法、僧被称为“三宝”,是佛教的核心,它们的由来是这样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是为“佛宝”;成佛后他在鹿野苑为五名苦行者说法,三转“四谛法轮”,是为“法宝”;五位苦行者听法后,顿然有悟,成了罗汉,是为“僧宝”。后世以“三宝”作为佛教的标志。

七供碗

一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要向神佛供奉香料植物、鲜花、点燃的酥油灯等,供奉“净水”的做法更为常见,它构成了藏传佛教一项主要内容。传统上,每天清晨要将七只供碗摆放在佛龛上的三宝供物前面,但位置稍低。七供碗多为黄铜、青铜或银制成,直径约五六厘米,碗上常有金银镶嵌的凿花吉祥图案。七供碗代表着“七支”,为:敬礼支、供养支、忏悔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请住世支(请不涅槃)、回向支(回向一切善事)。

在摆放七供碗之前,要在每只洁净的碗里倒上一点水,以确保初供时供碗不空。置放前,要用左手拿起叠摞在一起的洁净供碗,同时口默诵“OmAHum”为其加持,在顶碗中倒入少量的净水,顶碗中流下来的水注入第二只碗中,然后将第二只碗摆放在佛龛前。依此类推,直到七只碗从左至右排成一排。每只供碗间保持一颗青稞大小的距离,但不得相互碰撞和间隔过大,否则皆为凶兆。

一天结束或静修期时,要把供物撤下佛坛。将供碗之水倒入另外的容器,然后和鲜花及食品供物一起,抛洒在自然环境中供过往的动物或精灵食用,使彼分享佛恩。最后,洗净七供碗并倒扣摆放,以备明日或静修期再次使用。

在绘画中,注入供碗的净水往往被画成倾流而下,就像流淌的“青稞粒”。这暗示着倾倒出的水开始时少而缓,中段时开始大而急,到最后就逐渐变成一条狭长的溪流。供碗中的水在距碗口仅差一个青稞粒时为止,不得满溢出碗口,也不能水面过低,否则分别会造成道德上的伤害和经济上的衰败。另外,也不能在供碗上方呼气,这会污染敬献给佛的供物。

七供碗也可以排成“七供物”,在古印度,人们以尊崇的方式将它们敬献给众神,也以这种方式迎候贵客临门。这七种供养物品分别是洗脸水、濯足水,象征着听闻佛法,上供下施之数目有如大海之水;鲜花,象征功德;香,象征戒律;灯,象征智慧;涂香,象征净信;食物,象征禅悦而食。藏传佛教的食品供物通常是一个红色或白色的锥状“朵玛”,用青稞粉、染料和酥油制成。

敬奉众神的七供碗

宗喀巴应身像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描绘的是宗喀巴大师圆寂时,他的弟子克珠杰所看到的他的幻影。中央以曼荼罗光环为圆心,宗喀巴大师手捧嘎巴拉碗,高举宝剑侧坐于虎上。下界的佛坛上供奉着包括鲜花、清水、灯烛、香、涂香、朵玛以及乐器在内的八种供物。

植物供品

藏传佛教往往与植物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日常宗教活动中常常以一些植物作为供品,来表达对宗教神明的崇敬。其中有最具特色的曼陀罗花,藏语意为“坛城”,象征着宁静安详、吉祥如意、佛光普照,更被喻为大彻大悟的境界。

除此之外,经常作为供物的还有荜拔、香橼、萝卜、诃子、玉米穗、谷穗、稻穗、菩提树、无忧树和龙树等。荜拔为生于深谷的胡椒科药用植物,由印度传入中国,能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为藏医常用的良药。圣纯陀度母和增禄天母的右手都持有荜拔果这个器物。它的内瓤呈黄色,皮呈蓝色或紫色,与木瓜形似。梵文中把荜拔树看成是柽柳中的一种。

黄色的香橼果是纯陀天女和财神的多种化身,也是宝藏神、多闻天王和毗沙门天的器物。黄色香橼象征着富裕、繁荣和多子多孙,常常握在财神施财的右手中,可与握在神灵左手中的吐宝鼠鼬配对使用。

白萝卜是印度教和佛教象头神毗那夜迦的标志,也是其最钟爱的食物,通常握在右手中。毗那夜迦本为印度教的护法神,引入佛教后称欢喜天。萝卜的顶部常饰有三根长叶,象征着佛之“恩德”、“断德”、“智德”三德。

白萝卜(局部)

在藏传佛教的日常宗教活动中,常以白萝卜、荜拔、香橼、诃子、玉米穗、菩提树、龙树等植物作为供品,来表达对宗教神明的崇敬。

六臂玛哈嘎拉与被踩踏着的象头神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中,主尊六臂玛哈嘎拉足踏白色象头神,呈现出极强大的调伏敌人的力量。象头神也称象鼻天,梵名“毗那夜迦”,原为婆罗门中一尊凶猛之恶鬼神,后来皈依佛法,成为一尊授予富贵之有德善神。其手中所持的白萝卜即为他特有的标志。

诃子树的药用果是一种生涩的果实,在印度草药和藏药中,作为预防和治疗的灵丹妙药而备受推崇,被称为“万药之王”。传说诃子是神话中“搅拌大海”时洒出的几滴“甘露”。它也是药师佛的主要器物。药师佛右手握有一根结有三颗诃子果的茎枝,左手捧着的钵里除了甘露还有三颗诃子果。

玉米穗是增禄天母左手所持物之一,象征着繁荣、果实累累和大丰收。千臂观音菩萨的化身“虚空王”的一只手中,也握有冬天收获的玉米穗。同样作为大丰收、繁荣象征的“珠宝谷穗”,也是红色、黄色增禄天母右手所持的器物。另外,增禄天母的某些化身也会左手持着沉甸甸的稻穗作为器物。而宝藏神的九大化身在各方位的伴偶“九母”,也常见左手持有稻穗。

某些佛教神明被画成或坐或站靠在一些特定的树下,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无花果树)下得道,“过去六佛”中有五位分别在菩提树、无忧树、婆罗双树、合欢树和印度榕树下得道。除菩提树外,无忧树是毗婆尸佛的“道树”,几位度母也手持无忧树或开花的枝条,龙树则是弥勒菩萨的标志,他左手常持有一朵白色龙华或开花的枝条。

玉米穗(局部)

作为供品,玉米穗象征着繁荣和丰收,作为尸陀林王的持物,则象征着为死去的芸芸众生带去安慰。

尸陀林主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尸陀林主即“尸林主”或叫“寒林主”,为藏传佛教中掌管“八大寒林”的保护神。尸陀林王为一男一女双尊的白骷髅体,均头戴五骷髅冠,挽着胳膊的手臂分持着嘎巴拉碗,另一手分别高举短橛和玉米穗。寒林代表着人在死亡之后肉身被遗弃的去处,也是僧人或佛教徒在“观无常”与“观不净”时的崇拜偶像。

佛教仪式的特殊供物

在藏传佛教的礼仪活动中,也常常用到一些有别于汉地佛教的特殊供物,根据仪式的不同,这些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的供物也有所不同。如供奉给不同本尊神的朵玛,其颜色、外形、大小就各不相同,敬献给善相神的五妙欲和敬献给怒相神的五官供虽然同为五官供,但其供物以及其象征意义都截然不同。

朵玛

藏族朵玛也称食子,是一种用面团捏制的象征性礼仪供品,上面常饰有酥油花制成的彩色图形。朵玛的藏文“gTor-ma”一词意为“摒弃”、“切开”和“分撒”,也指无需回报的献赠,一些仪式在结束时就常抛撒朵玛。朵玛有三种主要形状:供奉朵玛,用于怀柔、增长及除障等世俗仪式;锥形食用会供朵玛,精神祝福的仪式举行后可以将其切开,分撒给参加仪式众人食用;最大的是神灵朵玛,需要单独捏制,代表着坛城的象征形式或为符合某位神灵的独特“口味”而做。有些朵玛形式既小且单一,只是一个基本的锥形或三角金字塔形,有些朵玛却极为复杂,尺寸高达一人。

一般说来,朵玛食子通体涂成白色或红色,代表神灵的温和或恐怖的活动。供奉给白度母和观音菩萨这类善相神的,是白色圆锥体的怀柔朵玛。供奉给转轮王或金刚瑜伽母这类的半怒相本尊神的朵玛十分复杂,通常为红色心形食子。供奉给大黑天神或金刚橛神这类怒相神的朵玛通常为红色,顶部雕有三角形火焰。在增强仪式中使用的朵玛普遍为红色或黑色三角形。为了与密宗四大“密业”相符,也要捏制白、黄、红、黑朵玛。朵玛也可用作替换物品或伏魔中使用的物品,因为,在抛撒之前,朵玛已将疾病和恶业吸了进去。

朵玛的制作十分讲究,要在糌粑面团中加入各种原料。传统上要把糌粑粉、酥油和水揉在一起,内含“三白”(酪、乳、酥油)、“三甜”(糖蜜、饴糖、蜂蜜)和二十五宝瓶药。在敬奉本尊神和怒相神时,还要再加入红茶、酒、蒜和肉。

朵玛的装饰极为奢华,在观修神灵和金刚乘仪式中,形态各异的朵玛上有几百种图案,许多藏族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和装饰传统。朵玛的一些象征性的成分,包括圆形莲花底座、六角形法源或带台阶的方形基座,都是用混有彩色染料的酥油花制成。另外,锥形、金字塔形或心形朵玛食子也经常装饰一些如太阳、月亮和融滴的象征物。彩色圆盘或莲花代表着花瓣、三角形火焰和特定神灵的标志。

朵玛(局部)

朵玛是一种用面团捏制的象征性礼仪供品,白色朵玛多供奉给善相神,供奉给怒相,半怒相神的朵玛多为红色,顶部饰以三角形火焰。

莲花生大师布本设色唐卡 18世纪 西藏

这幅唐卡所绘主尊为莲花生大师。大师白色身,现微怒相,左手持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刚杵,怀抱天杖,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莲台漂浮在蓝色的大海之中。主尊座前的莲叶上供奉着饰以白色纹理的红色朵玛等供物。莲花金刚又称为海生金刚,莲花生大师八名号之一,因为莲花生大师是降生于海上莲花之中,由邬丈那国国王收为太子,因此得名。

灵器

在举行一些仪式时,也要经常制作灵器。用两根细木棍捆成的“十”字形就是灵器的基本形状,然后用这个十字缠出一个蜘蛛网状的复杂的菱形彩色图案。编排的彩线颜色可以达到黑、白、黄、红、绿、蓝六种。根据将举行的仪式的不同,彩线的顺序也各不相同,更为复杂的灵器可绑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几何图样,包括大菱形状(四角有四个更小的直立十字架)、吉祥结图样、倒置的风筝图形、六边形,或者几个图形的结合体。

最精致的灵器是立体的,其多层的基座代表着四大要素的根基。基座上方有一个带有四面围墙的坛城宫,坛城宫宫顶呈三角形,上方支有一个复杂的平面灵器。灵器较低的基面通常被建成四层或五层的须弥山。每层台阶上都摆放着四大方位的供物,如供灯、食品、武器、赎身品以及精怪和动物模拟像等。灵器的中央可以画上或塑上一张具有象征意义的脸,顶部则绘有安抚神灵的小型佛画。灵器的支棍末端饰有特定的鸟翎或白色棉团,象征着天空。

作为一种保护装置,灵器常矗立在居所或寺院的屋顶,以诱惑出没于这些建筑物里的游魂恶鬼。另外,在恐吓或息灭仪式中,灵器还具有“狱所”的功能,恶鬼可能会在特定供品的诱惑下走进“狱所”,然后被线织的幻网缠住。最后,将灵器或捣碎或焚烧地毁掉,并在十字路口或偏僻之地进行抛撒。

两种赎身品:箭和纺锤

赎身品主要用于某些藏族仪式中,以去除恶鬼对芸芸众生、他们的财富及财产的邪恶影响。传统上,这些“替罪羊”或“假”供品的形状如同彩绘护篱或受害者的面塑像。

这种护篱要直插在粮仓的谷物里。左边的护篱上绘着一个身披“阳性”虎皮的男子。他的“方法”右手拿着一支象征男性的箭,护篱下半部绘制着他的财富和牲畜等财产,护篱顶部的三角部分绘有象征阳性的金刚杵。右边的护篱上绘有身穿“阴性”豹皮的女子,她的“智慧”左手拿着一个象征女性的纺锤,护篱下半部也同样绘有她的财富和财产,顶部则绘有象征女性的莲花。箭和纺锤源自前佛教时期苯教有关婚姻的仪式,分别象征着男人和女人。佛教时期,它们也作为“真言武器”而广为使用。

赎身品也可按照为之举行特殊仪式的人的模样进行捏制。捏制时,要把受害者剪下的指甲、头发和从衣服上取下的一块布揉进模拟像的面团中。

箭和纺锤

这种形状如护篱的赎身品上,绘制着持箭男子和持纺锤女子,代表了男女的婚姻以及其家庭的财富和财产。在某些藏族仪式上,这种供品用来消除恶鬼对众生的家庭及财产的损害。

灵器(局部)

灵器是以十字形结构为基本形状,再缠出网状的复杂菱形图案,具有束缚邪恶精怪的作用,作为一种保护装置,多用于居所或寺院的屋顶以诱惑并缠住出没的游魂恶鬼。

手持灵器的怒相金刚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比较少见的唐卡中,主尊金刚护法呈忿怒相,红色身,周身饰以璎珞,右手持法轮,左手持以宝剑缠出的复杂菱形器物,足踩男女尸体立于莲台上。这种菱形的法器即为灵器,其网状的结构具有“狱所”的功能,能缠住邪恶的精怪鬼神,更多用于宗教仪式的供品和居所的保护装置。

敬献给善相神的五官供品:五妙欲

五妙欲也称五欲供,是最为精妙的组合,分别为色、声、香、味、触五种外物的功能或可以吸引、迷住色、声、香、味、触五种感官。藏传佛教认为,五欲供与五佛有关,大日如来代表“色”(识),即视觉,象征物是镜子;宝生如来代表“声”,即听觉,象征物为琴或铙钹;阿弥陀佛代表“香”,即味觉,象征物为海螺中的香水;不空成就如来代表“味”,即味觉,象征物为水果;不动如来代表“触”,即触觉,象征物为丝绸。

作为令人感官愉悦的器物,五妙欲主要是敬献给善相神和世系大师的。贡献“色”,表示把万物之美供奉佛祖;“声”是一切美妙动人的音之功德所现;“香”是一切食物及自然香气的总称;“味”表示向佛祖供奉一切美味之物;“触”表示把一切美妙之感触献奉佛祖。此时,它们象征着取悦获得圆满的一种欲望,就供奉者而言,代表着他们断欲的一种姿态。总之,五妙欲是具有一种不可思议功德的供品,在显密两宗修法中都是最重要的供品。传统上它们与供碗一起,被放在神祗的莲花座或宝座下,但也可画成单独的象征物或是云生天神的手持器物。在众多的佛教仪式中,这五种象征性供物经常作为供品敬献给住持喇嘛。

在金刚乘佛教中,五妙欲被化为手持五欲供的五大供养天女。

五妙欲(局部)

五妙欲主要是敬献给善相神和世系大师的,通过代表色、香、声、味、触的五种美好供品,代表着供奉者断欲的一种姿态,也代表向佛祖取悦获得圆满的一种愿望。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布本设色唐卡 18世纪 西藏

这幅唐卡描绘的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主尊座前生长着一朵巨大的莲花,上面摆放着供养用的五妙欲:宝镜、法螺、琴、水果和绫罗,分别代表色、香、声、味、触五种感官,是藏传佛教中敬献给佛和世系大师的主要供物,象征着获得圆满的一种愿望。

敬献给怒相神的五官供品:五觉供

与敬献给善相神的善供对应的,是敬献给怒相神的五觉供。这些恐怖、令人生畏的供品是手工捏制的糌粑面团,色彩斑斓,被绘制成真正的五个器官来替代五妙欲那令人感官愉悦的五种美丽物品。

供品的基座是一个倒置的骷髅或嘎巴拉碗。一般要放置在以三个小骷髅做成的三脚架上。里面有五大器官:一个撕裂的心脏,代表觉识或触觉;一对撕裂的眼睛,代表视觉;一副舌头,代表味觉;一只鼻子,代表嗅觉;一对耳朵,代表听觉。有时,也会用砍下的断手断脚构成一组恐怖的结构,象征着触觉。把一支彩箭直立着刺入心脏,象征着“六识”。这支彩箭象征着五官加持之神的身、语、意,箭杆比作神之“身”,箭的羽翼和黑丝箭旗代表着咒语或神之“语”,刺入心脏的箭头比作神之“意”,即对心脏中央“金刚滴露”的最细微的觉识。另外,在仪式上抛撒朵玛前要先把彩箭拿走。

五觉供(局部)

五觉供与五妙欲相对应,以人体的五种器官来代表触、视、味、嗅、听“五觉”供品供奉神明。

狮面佛母主眷三尊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中狮面佛母立于莲花座及日月轮之上,左右两侧分别为熊面空行母和虎面空行母。在三尊的下面,供奉着三个嘎巴拉碗,中间的碗里盛着敬献给怒相神的“五觉供”:人体的心脏、眼睛、舌头、鼻子、耳朵五大器官象征着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五觉”。

·END·

平台致力传播佛教文化艺术,展现民族瑰宝的艺术魅力

图文来源于网络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处理

编辑:昂文久美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na.com/hhfb/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