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古村,下一座被遗忘的废墟走寻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北方人心中

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江南梦,

梦中雨巷里的油纸伞、渡口桥头的乌篷船

亦或是细白青腻的瓷,都如泼墨渲染的点点画卷。

人们在苏浙余杭的溪水花香里寻江南,

有人却偶然遇见了不一样的江南。

江西省宜丰县境内的天宝古村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天宝之名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取其地“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洛阳”之意。宋光宗元年(),墨庄始祖刘椿见此地船形地貌,依山傍水,遂定居于此。故今村民多为刘姓。

天宝古村曾“东西南北门,前后两条街,四十八条巷,四十八口井,四周竹城墙,四季马蹄响”,别称“小南京”。它以其保存完好的大量明清建筑和刘氏家族祖辈传承的兴盛文风而闻名于世;据传,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描绘的“桃花源”指的就是天宝。

商周以前的天宝尚属扬州域内,三月下江南的绿柳莺啼依然委婉,如今的天宝倒更像是一个隐藏于江南众景之中的隐世者,脉脉无言的温情里还夹杂了一丝北方人豁达的烟火气。

“一带水知鱼意乐,四时花衬马蹄香”是天宝自古以来的专属美誉,不同的是马走平原,这里却是有山有树的江南。物华“天宝”的美名确实深得了上天眷顾,环绕古村的千亩峦林山内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动辄千年的古树奇树不胜计数,不仅有竹、柏、杉、松,珍贵如樟、株、紫、楠的也不在少数。

俗话说,古树是古村的见证,古村必有古树。天宝村带有传奇色彩的千年神仙樟,传说为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吕洞宾所栽;鸳鸯合欢树传说是一对恋人相恋的地方,男子被抓去当兵杳无音信后,女子在树下相望男子至死,此树枯死后,长出一对连体树,一株是楠木树,一株是榉木树,被人称为鸳鸯合欢树。

如此丰富的木料资源同时成就的还有天宝千年不朽的建筑艺术。古村现保存有明清房屋l70栋,坐北向南的村落规划齐整,建筑风格更是别具一格。除了美观与实用价值并重的设计原则外,最与众不同的便是其间无处不在的“官民一体、南北融合”之感。

古宅群分宗祠、亭阁、画锦堂、观音堂、官厅、民居、石碑坊、宝塔、庵观寺庙十大类,外观多为风火山墙翻天井的几进设置,内里则为穿斗式、抬梁式的木质结构,屋顶有硬山顶或歇山顶渐次搭配。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体系中一般分为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三大类型,自殷商朝后井干式逐渐减少,剩下二者便成为了建筑主流。

以古《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以及现存的古建实例来看,穿斗式通常流行于南方,重在以斗枋串起柱子形成屋架;而抬梁式则是在立柱上架梁,通常流行于北方,被称为“梁上又抬梁”,与此搭配的北方硬山顶利于防火、南方歇山顶则利于防雨。然而,在千余年前的古宜丰,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建筑风格却在天宝古村完美结合了。

来自皇家宫殿的“工”与来自民间瓦舍的“匠”,天宝的栋古宅随时在说着“南北隔山海,山海却可平”,它亦同时成为了官式艺术与民间艺术、北方技艺与南方技艺、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可以存而共荣最好的力证。在这里,坚硬的木料泛出明丽的光彩,清冷的石块映照勾栏雕刻,光随风动,风入屋檐,最是动人。

在天宝,有幸见识过全木结构的刘氏宗祠,其中震撼,言语难及一二。自宋光宗元年,墨庄始祖刘椿任职安家于此繁衍后代,刘氏一族的血脉和文化一直生生不息。

文风兴盛的家族,时至今日所出名人官吏者众多,只清朝之前就曾出过10名进士、76名举人解元、11名武举人、名诸贡、名恩赐顶戴,各朝各代皇家御赐的匾额错综高悬于祠堂梁柱之间,遥映着尽头供桌之上的点点星火,你才会知道:原来从很久以前开始,在那遥远的江南某一隅,曾有这样一个氏族以全员之力历经千年始终传承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无论天宝的建筑还是文化,都绕不开随历史而生、随古村成长的刘氏族人,被誉为“前后各知五百年”的神算刘伯温便由此脱颖而出。盛名之下的刘伯温一生虽未在天宝古村露面生活,却因其隐语写成真预言的神迹之力而为古村的修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传言故宫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皆由刘伯温主持修建,而天宝古村初建不久就遭遇了梅雨季节大水漫灌。刘氏族人北上求援,刘伯温便安排了自己亦师亦友的好友姚广孝拿了他亲自修改的古村地图前来帮忙以作修缮。

除了依照地形重做屋舍更改以外,图纸还仿照紫禁城的排水系统为古村做了明暗两套水道整改。明排水是通过各种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暗排水则是通过地下排水道将水通过地底沟渠排到河里,天井之下更是内置龟、鱼数只以便随时清淤防堵,至此方保古村千年不浸不没,排水系统至今不淤。

泱泱中华域内古城何其之多,有钟灵毓秀或沧桑厚重者,每每招摇着历史招牌吸引今人目光,这样的比较之中,天宝似乎过于安静了。三街六市抵六座城门、内外八景藏十三第宅、48条巷连48口井,一个湿漉漉的清晨便是一个老旧故事的循环。关于古老的记忆,这里的人们从不刻意提及却也从没忘记。

岁月长,衣衫薄,人如旧。时光尚能重现,踪迹还能追寻,或许已是历史给予今人最好的安慰了。

然而,现实总会时刻捉弄我们的美好,就在我还回荡在天宝那最淳朴深刻的景象里时,央视播出了天宝古村大规模拆古屋违章建房的报道,古村的格局完全打破,处处拿起相机都会拍到现代化的几层高平顶房,石板路杂草丛生,沿途破房烂屋已快到无观赏价值。走在村中的石板路上,两旁不是两三层楼的砖瓦房房,便是倒了一片墙、落了半边瓦的老屋。

有时偶然看到墙上贴着“此处危墙,禁止靠近”,边上的几乎是贴着墙用三两根木棍、一条青带建了个简易围栏。当地的老人说,这个警告一年前就已经在这里,之后一直无人问津。其实立个警告有什么用?在这狭小的巷道中,近三米的土墙倾颓而下,又怎么避得过?

好不容易找到半点政府的足迹,他们却愚蠢地为大火焚烧的青瓦白墙的老屋安上一面土黄色的大门,恰似中国水墨画上被恣意涂抹上四方的颜料,大煞风景。平日里还不忘挂一把锁,防止过往游客瞥见门内大火凌虐的痕迹。

但若只是零散,只是人鬼皆非也罢,尤让人痛心疾首的是,剩余的古屋在岁月中日渐衰老,爬满了皱纹,却只有自生自灭,颓圮塌倒。往事就像东流逝水,不知不觉已然远去。看着民族的精粹、历史的蝉蜕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化作飞灰,的确让人痛心疾首。

最可怕的还是人们的漠然,曾经或者现在依然有许多游客来参观游览,但他们更多的是发出微弱的唏嘘,任其蹂躏,就算有天,天宝从我们的视野消失,以致遗忘,恐怕亦无人愿意为此发出本该发出的声音吧!

而“走寻”能做的,仅仅是把该说的话说了点点而已。









































鍝噷娌荤枟鐧界櫆椋庝笓涓?
鏉窞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na.com/hhhy/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