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怎么读以史铁生合欢树为例

我想不仅是散文,包括其他文学样式,我们阅读的要点无非两个方面:“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更重要。“怎样写的”里还包含着一个“写得怎样”的评价。

简单地说,写了什么?写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爱,当然这一点不需要多讲,自己读一遍就看出来了。阅读中重要的不是得出一个共性的笼统的概括,需要看出并体会“这一篇”。

史铁生的母亲不是普通的母亲。她年轻时也很好强,当儿子讲自己的作文得了第一名,她就说自己当年作得还要好。她年轻美丽,热爱生活,她和儿子说作文的事时,“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儿子两条腿残废了,她已不再年轻,她的全副心思都放在给儿子治病上。当一切治疗都失败后,她又支持儿子写作,她这时只记起儿子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了,不在在意自己了。她开始像给儿子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为儿子借书,推儿子看电影,直到离开人世。可以想象她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担忧和揪心离开的,史铁在另一篇散文里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这样的母亲注定不会多活。”

史铁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儿子,他活到最狂妄的年纪,残废了双腿。可以想象他内心的痛苦。散文中有一句话,当母亲想些稀奇古怪的药和各种方法给他治病时,他说:“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这里连用两个感叹号,表现不耐烦和内心的绝望。胯上被烫伤对一个瘫痪病人来说“差不多是要命的事”,他却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使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这不普通的母亲和这不普通的儿子之间的情感,正是我们要体会的。母亲对儿子的爱,体现在希望他活着,并好好活着,活得快乐,有希望。语言上鼓励,行动上支持。这样的母亲多么悲伤地爱着自己的儿子,甚至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来儿子的健康,自己强打精神,照顾并鼓励儿子。儿子对母亲的爱,不仅仅是怀念,更有遗憾,当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时,“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人之常情,当取得成功时,最想和最亲的人分享,但她已不在,这种“来不及”的遗憾是很让人痛心的。更有理解了母亲的愧疚,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他想着“死了倒痛快”时没有为母亲想过,但直到母亲离开了,他才明白这一点。

这就是阅读散文的前提,读出“这一篇”,如果这里的母亲和儿子与全天下所有母亲和儿子都一样,那这就不是好散文。

你说你读过很多遍,每一次都被深深打动。这种感染人的力量从哪儿来呢?史铁生是写文章的高手,本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一下:

一、拉开时空。感人的写人叙事散文往往有个前提,就是拉空间。比如朱自清写《背影》是多年之后的回忆,如果当父亲送自己时,作者就明白应该珍惜父子情,不该嫌父亲“迂”,这散文就很难感人。归有光《项脊轩志》写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妻子死之后的回忆,如果在当时就感觉到这种生活琐事就是很难得的,可能就很平常,也有很难有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那样打动人的文学魅力。史铁生这篇散文总体上以时间为顺序,写到合欢树时有插叙部分。十岁时不懂母爱,母亲说自己作文写得更好,自己就故意气她。二十岁后母亲对自己付出很多,为自己治病,支持自己写作,自己却只想着自己。这篇散文写于年11月,史铁生33岁,大致相当于自己十岁时母亲的年龄,这时的作者理解了母亲和母爱,母亲已不在。时间的拉开,让情感沉淀、升华。在散文的回忆部分读者都明白他不该那样对待母亲、母亲也是很可怜的、母亲也需要人来安慰和理解时,作者偏偏浑然不觉,等作者理解时,时间拉开,他内心的遗憾、痛和悲伤,才那么强烈,才那么有感染力。

二、适时评价。史铁生的语言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读来很普通平实,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比如文章中的第三段,当一切治疗都绝望后,母亲发现史铁生在写小说,就提醒他:“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就在这个地方,作者插写一句:“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当文章中的“我”和母亲都努力地“装糊涂”时,作者偏站出来“表达清醒”,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往往一下就戳中了读者的动情点。写母亲为“我”做的事,在“借书”前加“到处”,在推我看电影前加上“顶着雨冒了雪”,写完这些后,很及时地加了一句“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适时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表现作者写作时的“清醒”,使读者不要忘了,又使文章意脉不断,一下让这种感动变得立体。尤其是后边还写道“抱了希望”,既照应上文为“我”治病抱了希望,又为下文写自己取得一些成绩时母亲却看不到的遗憾和悲痛。当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跟“我”说让“我”好好写,作者也跳出来评价“我听出来,她对于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让我们读者去想象母亲在表面上鼓励儿子时,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再如文章第11段,写我离开小院以后,“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在叙述中不时站到冷静位置,对人物或场景或感受适时评价,交待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三、以小写大。没有细节描写的写人散文或叙事散文怎样打动人,我想象不出。这篇作品撷取作者生活中几个小小的片段来寄寓对母亲持久的爱与怀念,但还不止于此。小中有小,每一个小片段中,都有一些更“小”的细节:十岁时“急着跟我说她自己”的母亲,“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时,一心忙着为我治腿的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三十多岁时,“我”坐在小公园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睁开眼,看见风正在树木里吹过”;我再来到小院时,听说原来住的房子里的小两口生的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这些“小中小”往往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意绪,丰富了散文的意蕴内涵,拓宽了散文的审美空间,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泰戈尔有一首诗《仿佛》,也是写母爱,也是选取“小”来写母爱。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

母亲凝住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这篇散文还有两个难点:

一个是关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这个不好理解,或者容易理解得过于空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1)插叙部分对合欢树的介绍。“没有发芽”母亲“不舍得扔掉”,后来“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等。合欢树的生长过程,正是作者成长过程的写照,也是母亲照顾我成长的过程。(2)对合欢树的感情变化。“忘记”“推说”“老记着”,到主动去。这种变化正是作者内心复杂感受的写照。合欢树是母亲所种,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是母亲爱和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想看又不看,不看又后悔,这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正是说明了对母亲既怀念又愧疚的感情。想念母亲,又怕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同时又对母亲充满了愧疚,不愿意直面象征着母亲和母爱的合欢树。

还有一个是写孩子看合欢树的细节。这个更不好理解。要是在课堂上我就选择不讲,因为讲了也不一定理解,不宜用大一统的方式确定一个说法,并不是课文中所有学生不懂的东西都需要讲,有些留给时间可能会更好。有了一定生活阅历,或者有散文创作经历的同学可能好理解一些。不过,我可以和你说几句,帮助你理解,但也不是一个确定的说法,你还可以再思考。这段文字是写每一个生命都是在母爱的润泽下长大的,作者对这个孩子的描述将本来只是局限在他和自己母亲两人之间情感的主题拓展开了;为什么作者最后又写一句“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作者实则在说自己的特殊际遇,自己的经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和别人是不同的,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当然,我是就你的问题来谈以上这些,其实,这篇散文不讲,反复读读,也可以的,你听我这么说可能比较吃惊,以为语文老师可以“无为”,我不是说所有的散文,因为史铁生的语言具有刚才我们讨论的特点,在当代作家中很少见的,无论是从情感的熏陶角度,还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老师范读一下,让学生反复诵读,再印发一下《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让学生一起读读,真的不必讲得太多,太细,太深,有时候教师讲太多恰构成了对文学作品的亵渎。

有一首小诗《一碗油盐饭》也很有特色,你读读体会一下:

一碗油盐饭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坟前

赞赏

长按







































寻常型白癜风怎么治疗
首席权威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na.com/hhzp/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