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合欢 >> 合欢成分 >>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立足文本,阅读品味语言,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3.超越文本,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学会感恩,珍惜拥有。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抒情,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读写练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十岁,对你意味着什么?二十岁,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二十岁的儿子瘫痪了,对母亲意味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年生于北京。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年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年华语文学传媒奖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

1.文章题目是“合欢树”,文章哪里才开始提到合欢树,可文章前半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第7段,前半部分在写母亲。

据此文章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6)追忆母亲。

第二部分(7---12)思索合欢树。

2.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片断1:10岁少年时作文竞赛获奖

片断2:20岁双腿残废时

片断3:30岁获奖成名后

3.诵读第1自然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明确: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4.诵读第2、3自然段,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①一心给“我”治病;②鼓励“我”好好写作: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5.第2、3段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母亲: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6.“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明确: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7.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四、走进文本

1.请学生齐声朗读第⑧段;寻找母亲栽种、呵护合欢树的相关语句。

初步概括“合欢树”的深沉意蕴:①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②在母亲眼里,“合欢树”就是“我”。

2.“悲伤也成享受”似乎是一个悖论,如何理解?

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

3.品味“我”的悲伤和思念

这棵合欢树身上有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母亲对“我”的爱,而“我”又是怎么对待这棵合欢树的?

明确:忘记找借口不看老惦记着主动想去看

追问: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

交流后明确:

忘记:“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我的这种悲痛?

“我摇着车躲出去”“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找借口不看:“抖”字体现出我的难以抑制的悲痛和深深的愧疚。

对愧疚的理解:同样被母亲寄予希望的合欢树终于开花了,而我却尚未成功。(“后悔两年前没有自己摇车去看看。”)

老惦记着:体现了思念之深。

启发: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再次总结“合欢树”的意蕴:(由人及树)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关爱自己,后部分是围绕“合欢树”,表现对母亲的深切思念。——托物抒情。

4.总结:合欢树都有哪些象征意义?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体现。

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的象征。

五、品味语句,感受母爱

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全副心思”“到处”“总能”体会母亲为了治疗而奔波不厌其烦的态度。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惊惶”“昼夜守着”及语言描写的语句都很好地表现“我”病情不好时母亲的心情及她奋力同病魔抗争的形象。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到处”“顶着风或冒着雪”表现母亲看到“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企盼,又是希望又是无奈。鼓励我写作,也是对人生的激励和劝勉,只不过能让我摆脱精神上的痛,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4.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她心里太苦了”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5.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此时合欢树是“我”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对生命的期待和憧憬。

六、走出文本,读写练结合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多搜索、多积累的习惯]

七、结束语: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史铁生

教学后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na.com/hhcf/4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