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郭凯冰文字里流淌着爱家

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 http://m.39.net/pf/a_4624547.html

室外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响,室内是噼噼啪啪的键盘声;室外鞭炮响的间歇里,是欢言与团聚;室内键盘声的间歇中,是思索与纠结。

在牛年春节最有欢乐气氛的那几天里,是郭凯冰忙碌又不寻常的日常。

身为教师的郭凯冰用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引领青少年向真、向善、向美。

直到大年初五深夜,为正在创作的书稿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所有的思索、纠结才暂告结束。她知道,稍稍休整一下,就要与出版社编辑共同修改书稿,直至定稿付印,属于她的整个创作才算最终结束。那时,属于她的寒假也要结束了。

郭凯冰已经不记得,她的多少个暑假与寒假,是在与文字的缠绵与纠葛中度过的,她却清楚地记得,每一次假期的奋笔疾书之后,她的思想与情感在泛着墨香的新书中呈现,给予自己回馈与回想,也给予读者共情与共鸣。

儿童文学作家,只是郭凯冰的一面,她的另一面,是广饶县陈官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平日里,她带着一群初中生通过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体味百态、解读人生,为学生们铺设下人之初的文学启蒙;课余和假期,她用文字书写故土情怀,用塑造出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陪伴孩子们成长。

郭凯冰的儿童文学创作之路,有一个感兴趣、喜欢上、很热爱的发展历程,随着作品出版数量的增多,她开始摒弃随心而写的状态,转入有意识地写作。她觉得书写不仅仅是书写本身,文字其实是有使命的,而她,正借由文字和思绪的引领,在家乡的土地上勾画出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让更多人循着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转承与思想脉络,认识广饶、挖掘东营,让具有家乡人文的往事与精神,生动形象地展现。

因一份热爱:

积淀与灵感幻化成童言之河

郭凯冰在春节假期忙碌的那本书,是由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中华先锋故事汇”丛书之一,作为受约请承担书稿创作的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之一,郭凯冰承担的是《许海峰——从弹弓大王到世界冠军》的写作。

“许海峰是我国第一枚奥运金牌获得者,作品主要围绕他的成长历程和获得奥运金牌的经历来采写,另外,也对他退役后的教练生活进行了描写。”郭凯冰说,作品完成后,最初接到邀约的荣幸、采访过程中的感动、写作中火烧火燎的煎熬与崩溃,都如冰雪般融化,“那种感觉很迷人,痛并快乐着,这是写作带给我的真实感受。”郭凯冰说。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的心血之作,读者能够在品读时享受作者创作出来的美妙,却无法体会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酸。对于已经出版十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郭凯冰来说,每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一次涅槃之后的重生,这样犹如冰火两重天的创作体验,郭凯冰已经历了十余年。

年起,郭凯冰创作的小小说开始在各中文网站发表,也经常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她曾凭借四篇小小说《邂逅乔小乔》《胭脂扣》《易水怒》《合欢树》获“全国小小说新秀选拔赛全国10强”称号,由68篇作品辑成的《古典邂逅》曾入选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系列丛书之一。

努力与坚持带来的“小确幸”容易让人满足,顺遂生活中突发的爱意却会让人在拐角处遇见惊喜。

年暑假,女儿请求她写一部儿童作品当作生日礼物,郭凯冰开启了儿童文学的写作。

长时间在校园里工作生活,身边围绕着一茬又一茬年少的孩子,他们古灵精怪的小点子经常让人忍俊不禁,他们渴盼未来的眼神打动着郭凯冰易感的心。她写的第一篇儿童文学《嘻嘻哈哈学堂》被发表在年的《儿童文学》上。此后,一篇篇儿童小说和童话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上,另有多篇在《儿童文学选刊》《文学少年》等全国重点儿童文学刊物发表。有了创作多篇短篇儿童文学的积淀,郭凯冰又走向长篇儿童文学的创作,因为长篇小说内容框架的架构,多条线索的安排,人物命运的走向,很让她迷恋。就这样,她平时利用晚上的时间阅读或者写短篇,利用暑假集中写长篇。

《彩色的天井》《最后一只河妖住在烟囱里》《等待一条船》《月光城》……长长的儿童文学出版书单里,埋藏着郭凯冰创作的巧思与坚持,埋藏着她对青少年纯粹又真挚的希冀。

写一腔情怀:

文字是爱家乡的诗意注脚

“清水河里常常有帆船经过,大都在早晨或者傍晚。

很多个傍晚,米朵听到长长的汽笛声响起,赶紧从屋里或者天井里跑出去,刮风下雨也不例外。

米朵最喜欢傍晚看船帆。

她站在大门口向西望去,树木缝隙间还没有她盼望出现的。不过米朵不着急,她坐到大门口的大青石上,静静看着河坝,静静听着汽笛声——这声音米朵喜欢得很。它真像响亮的牛叫声,不过声音拖得长长的,还拐着弯,让米朵的心跟着一起一伏,有时候好像升到云彩里,有时候又好像落到井水里,忽忽悠悠的,真有意思……”

这是郭凯冰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儿童文学《彩色的天井》中的一段文字,乡村的静谧与灵动相融,生活的美妙与纯真交错。从此之后,她把自己成长的村庄与风俗写进了作品,把家乡的风物与乡邻写进了作品,把自己最挚朴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融进了作品。

郭凯冰说,她很想表现自己理想中的村庄,所以写了很多乡村背景的儿童小说。“那时候的写作,虽然涉及本地的风俗文化,但都是无意识地融入。后来,在留意找寻写作素材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本地的名胜和文化,并对此有了兴趣。”年,郭凯冰出版了长篇儿童文学《青瓦高台》,把主人公的生活“搬”到了广饶文化遗迹柏寝台上;年出版的长篇儿童文学《走夜路大声唱》中,吕剧也时常唱响在人们的口中,回荡在主人公的耳边。

春来日暖,万木生发,“‘大台’上的草该绿了。”心头的思念用脚步缩短,郭凯冰又一次来到了“大台”,被生机勃发的春意迎接。

“大台”就是柏寝台,她在广饶县东北桓台村静候。

郭凯冰第一次来到柏寝台,是四十多岁的某个下午,此时,她听到这个名字已有二十余年。第一次登临高台,斑驳的青砖、丛生的野草链接起历史与现实,静默里,她仿佛看到松柏苍翠、烽火狼烟,桓公点将的激越早已淹没在两千余年的风雨烟尘中。回望台下,村庄里的点点人语、袅袅炊烟,让她有了特别强烈的倾诉欲望。后来,与一位朋友聊天,听闻他曾在这所高台上上过学,“就是这一句话,如一支笔,在我脑海里勾画出了大台上的建筑,大台上的树木,大台边的人们。就是那一刻,我想:我要写大台,让大台活过来……”

于是,她在《青瓦高台》中用文字还原出一所乡村学堂,温暖的老师、机灵的孩童,奸诈的文物贩子、尘封的历史秘密……人性的善与恶交相呈现,历史的责任与担当无声上演,她用文字助力青少年将时代使命嵌进阅读的缝隙里,也嵌进生命的骨血中。

担一份使命: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呈现隽永

好作品与好作家一样,都容易被人看见。

继作品《等待一条船》获得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学奖后,年,郭凯冰的《青瓦高台》获评东营市第九届黄河口文艺奖。年3月,郭凯冰当选广饶县作协主席。

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东营市作协副主席、广饶县作协主席,面对这一系列身份“名片”,郭凯冰始终都记得她的本职:人民教师。

教书和写作,是郭凯冰的两把“刷子”——教书启蒙孩童心智,写作荡涤灵魂尘埃,无论教书还是写作,都是引领人向真、向善、向美,为人生铺就纯粹的底色。

今年,郭凯冰会收获两本新作:《许海峰——从弹弓大王到世界冠军》《我们的宣言》,其中《我们的宣言》是她通过实地采风与查阅史料,以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广饶刘集党支部为原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基础上进行的文学创作。

来自黄蒲台的十岁男孩木松偶然接触到了中文首译版《宣言》,因为这本书,并受到身边革命者的影响,木松渐渐理解了革命的意义,懵懂少年在斗争中成长。郭凯冰从儿童视角出发,小中见大,以绵密的情节和扎实的生活积累,描绘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西北地区粗犷醇厚的地域文化,塑造了良大爷、四姑姑、吕老师等早期员的鲜活形象,引领今天的小读者透过岁月的烟尘,回到那个洪流滚滚的革命年代,从而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厚含义,完成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壮游。

怎样引领今天的孩子理解红色革命,建立现实与历史的连接?郭凯冰以这样一部扎实厚重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出了答案!

与以往相对恣意的创作相比,这部大题材的作品从结构、人物、情节设计、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郭凯冰可贵的潜力和较高的艺术水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语言,到位、干净、准确、对味。字里行间信息量大,叙述者气定神闲地从容道来,透着一分精心打磨后的自信。这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实属难得,也显得超凡脱俗。”青岛出版社社长刘蕾对作品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逝不追,来相迎。与文学创作“纠缠”了十多年的郭凯冰,已经习惯了灵光闪现的喜悦与随之而来的书写磨砺,对她来说,似乎写作时的苦恼越多,完成后的喜悦也越多,所以这么多年,她一直用文字书写,乐此不疲。

“迷恋”,内敛的郭凯冰用这个词形容自己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情感与状态。写作让她感受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欢喜与沉浸,“没有别的能比得上。”她说。

(李静)

作者/来源:东营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ehuana.com/hhpz/11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